经济稳步复苏 中西部加入“抢人”大战 劳动力结构性特点
“原来我们计划今年扩充产能,招工4000人左右,但现在连2000人都没招到,还不如以前的工人多,只能无奈减少今年的生产量。”山东青岛哈达石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总说,公司普工的工资已涨到23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今年工厂仍招不满工,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各地迎来今年最大的节后返工潮。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山东、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了解到,返工潮并未解决当地大量企业结构性缺工的矛盾。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企业生产复苏和通胀预期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现象短期难以解决。用工荒倒逼企业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困局。
千方百计抢人
元宵节过后,各地出现节后返工潮,求职人员激增,劳务市场的招工企业也迅速增加,但当前劳务市场在总量上还是处于一个求大于供的情况,结构性缺工矛盾突出。很多企业年前都已预期到今年用工荒来得比较早,刚过完年就各出奇招,千方百计抢工人。
招工单位需求量大的是制造业的普工,涨薪是众多企业祭出的首要法宝。东莞长安镇一家服装厂厂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很多企业等到春节后才提高工资来吸引工人,而他们企业在春节前两三个月就已经调高工人工资。员工工资高了,对企业信心也高,过了节后他们更愿意回来,而且老员工回到家乡,还可能带亲戚朋友来。
本周将有20多家东莞企业组团前往河南,从郑州到许昌,随团带来的还有3万个工作岗位信息。从报名的情况来看,普工的平均工资从去年的1800元大幅度提升到2500元左右。为了能招到员工,企业基本都用报销路费以及提高公司的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来打动求职者。
多原因造“荒”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有关。东莞友讯电子厂厂长龚志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年前企业的订单就已排到5月份,全负荷生产以供应全球客户。“目前全球电子产品正进入一个更新换代期,对通讯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他表示,新增订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也会有一定增加。
还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抢劳力”。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到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再到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直至江西、河南、湖南这样的劳动力流出区域,“用工荒”和“技工荒”开始蔓延。
安邦集团分析师贺军认为,受困于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问题的考虑,相关企业仅仅靠加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近两年物价的不断上涨,让在外务工人员也承受很大的压力。
另外,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让一些农民切实获得实惠,二产三产之间的收入水平渐渐缩小,也令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山东诸城市徐洞村的老李以前在市里的造纸厂打工,但今年开春他准备重新务农。“我姐夫承包了5亩地种黄姜和大蒜,去年姜蒜价格很高,一亩地就能净赚一万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合适,还能顾上家,我准备今年向他学学技术也种姜了。”
倒逼产业升级
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和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开始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改造,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企业的“用工荒”困局。
龚志富表示,像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改进设备和流程,“原来我们一个生产线是十人一组,现在可以减少到八人一组,虽然工资上涨了,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弥补工资成本的损失。”
不仅万人大厂,一些小企业也同样走上改进创新之路。辛大平在东莞大朗做了八九年的毛织生意。去年他花费52万元购进十台全自动电脑织机。“原先七八台机器每台都需要一个工人,现在这十台机器我一个人就可以应付,没有缺工问题。”他说。
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在义乌无缝织造高端机器已从当初的数百台增加至8000多台。这些高端机器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为义乌针织行业节省数万工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卢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