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怎一个放心了得
2月6日下午,太原火车站候车厅里,小女孩豆豆穿着花罩衫满地跑。她只有1岁6个月大,这次是她出生后第一次回安徽宿州老家。豆豆爸在中煤集团文水赤峪煤矿工程工地工作。他们这次是3年来第一次回老家。豆豆是爸妈的心肝宝贝,两口子结婚十多年,30多岁才有了她。但豆豆爸和豆豆妈决定,这次回去就把她放在老家,再来时就不带她了。
“大点儿了,可以托给老人带了。”豆豆妈告诉记者,豆豆爸在矿上每月挣3000多元,没生孩子时,自己在食堂打工每月挣1000多元,现在带孩子,没法打工挣钱,开支还很大。
豆豆爸兄妹四个都在山西各地打工,但几个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父母照看。“我爸是退休教师,对孩子们很严格,他们都不敢不听他的,”豆豆回去,豆豆爸也挺放心。但其他人就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了。豆豆爸告诉记者,同事中有很多孩子留在老家,父母两口子每月挣七八千元,自己省吃俭用,钱都给老人、孩子花,但老人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出问题的也很多。”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的,通宵泡在黑网吧彻夜不归,而老人又管不住的,父母干着急没办法。带到身边也不行,虽然工地山下几百米就是教育园区,教育水平高,但连当地孩子的入学需求都没法完全满足,更别说他们的孩子了。同事的孩子只能送到1公里开外的学校,可那里教育水平就不如老家,他见过有的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孩子也和当地孩子玩不到一块儿,性格很孤僻。所以,有同事试了一个学期后,又把孩子送回老家了。
记者和豆豆玩了一会儿,想抱一抱她,但豆豆反应很强烈,不让抱。豆豆爸说,除了她妈,豆豆谁都不让抱,包括他在内。从进候车室,豆豆不长时间就大哭了两次,一次是不小心摔倒了,一次是豆豆妈要缝背包带子,而豆豆要妈妈抱。这样一会儿也离不开妈妈的豆豆,爸妈能舍得把她放下吗?豆豆爸说,他们每3个月有12天的假期,休假没有工资,以前没休过,现在孩子回老家,以后只能多休几次假回去看孩子了。
豆豆爸没想再要第二个孩子,“全力把她培养好吧。”他的梦想是赚够了钱,在老家县城买套房。
留下孩子,除了教育和安全让人揪心,孩子心理健康以及亲情的疏远也让许多父母牵肠挂肚。
“那年弄得我两眼泪。”在太原做装修的张安泽告诉记者,儿子一年级暑假结束,他把儿子送回河南老家上学,儿子上了火车,比儿子小3岁的女儿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念叨:“我可以留下,为啥哥哥不可以?”直到哭累了睡着。女儿哭,张安泽两口子也跟着掉泪,“不是不想留,当时听说在太原上学要交五六千元的借读费,交不起呀!”后来听说,借读费可以按年交,一年1000元,张安泽赶紧把送回家一个星期的儿子又接到身边。第二年,取消借读费,后来,学杂费也实行全免,张安泽感觉轻松很多。
“挣钱还不是为了孩子,”张安泽的妻子说,弟弟家孩子留在老家,现在大的已经上初中了,钱虽然没少给孩子,但孩子与妈妈一吵起来就说:“你管过我什么?”为了避免这样的隔阂,她决心无论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儿子7岁了,放在老家很放心。”自称是永济人的葛志红老家在江苏淮阴,她和爱人——永济小伙儿李铁军在天津静海农村开着一家小饭店,生意还不错。2月6日下午,他们也在太原火车站候车准备返回静海。
葛志红儿子在永济老家上的是寄宿制小学,学校孩子很多,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子弟。学校管理很严,每两周回一次家,周五校车送到家门口,周日下午从家门口接。学校伙食还不错。平时给孩子和老人的钱都在卡上,老人每周给孩子5元零花钱,由老师保管。学校每学期费用1800元,吃、住、车费等都包括在内。
葛志红说,饭店只有夫妻俩人经营,忙不过来,如果孩子带在身边,不仅顾不上管学业,安全也是问题。孩子跟当地孩子也不合群,所以只在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开学再送回去。
“见到孩子总觉得欠他很多,会带他买很多玩具、零食,即使这样,有些东西依然无法弥补。”葛志红眼里流露出些许遗憾。高建华
带 融入城市也很难
2月6日傍晚,元宵节的炮声此起彼伏。在省城南内环街南小院的一间出租屋里,张恒基和妹妹正吃着妈妈煮的汤圆。尽管爸爸还没回来,饭桌上也没什么菜,但兄妹俩还是很开心。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习惯了。
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显得有些杂乱和拥挤。恒基的妈妈马秀玲还没吃饭,她在等丈夫回来。搞装修的丈夫不是天天回家,但今天是正月十五,他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从河南老家来到太原已经4年了,比起那些把孩子留在家的,一家人能在一起,我就知足了。”
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工作不稳定,租住的房屋环境差,孩子只能跟随家长流动的脚步流动,这也是做出这种决定家庭的无奈选择。其中的艰辛和难处,也只有他们知道。“儿子上5年级,英语和语文学得不怎么样,老师常把我叫到学校,可我辅导不了孩子,去年花2000多元给他报了个英语学习班。”马秀玲忧虑地说。听到妈妈的话,趴在床上看书的恒基着急地说:“我喜欢数学。”
每个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700万。即使入学的流动儿童,由于其特殊性,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采访中,马秀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最为担心。她说:“我只有小学文化,跟着孩子他爸出来后,为了能照顾孩子,找了份扫马路的工作,因为倒班,能按时回家给孩子们做饭,已经很不容易了。对孩子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的老师。”像马秀玲一样,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不力,也是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感到最为困扰的。省城三晋小学校长吴彦春说:“对于那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由于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又多是忙于生计,没有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特别是这些孩子多数没有上过幼儿园,相比城市同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与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更要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功夫。”
不论跟着爸妈住在哪里,恒基和妹妹都很少出门。“在老家,孩子们有好多小伙伴,在这儿,城里的孩子都不太喜欢和他们玩。”马秀玲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好在他们俩可以做个伴。“我就愿意和哥哥在一起,每天我们一起去学校。”恒基的妹妹抢着说。马秀玲接过话茬:“我们带孩子出来,主要是孩子奶奶身体不好,也希望他们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好的教育。眼下,我最想的就是能找到一个管他写作业,帮助他学习的地方,即使花点儿钱也愿意,只是不知哪里能找到。”
据一项对流动儿童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1/4的流动儿童抱怨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容易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对流动儿童本人造成心理伤害,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三晋小学的白静老师说:“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对周围的事情也很敏感,对他们不仅要教育,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的支持,老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平等交往,帮助他们做些实事,更需要政府因势利导,可由妇联和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活动,同时发挥社区的优势,由社区和学校联合,为孩子们提供课外活动和学习的条件,变管理为服务,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省政协委员吴谭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