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报道(记者 许顺喜 摄影/王慧)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 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呈现出多元性。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是这一文化变迁的主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不可阻挡,传统文化转型也是势在必然。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交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向国外流失严重,包括许多外国人深入我国基层村寨,低价收购民族文物及文化物品,收录甚至掠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因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很低,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少情况令人堪忧,一些所谓产业化的运作实际上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副作用的。 很多民族地区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不够理想,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状况。 但也有一些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据本刊记者了解,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是如今传承的很好。该地区地处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走廊及中原通往西南边陆和东南亚、南亚的要道,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以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人文生存状态,决定了凉山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文化场馆建设欠账多,博物馆建设严重滞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3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3924件,数量居四川省第三位,但凉山博物馆没有展厅的历史已有28年,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束之高阁。 满族人能歌善舞,善于说唱,清代创有子弟书和八角鼓等艺术形式,对当今中国北方曲艺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已将八角鼓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以八角鼓为代表的满族曲艺仍遭遇着传承危机,流传300余年的八角鼓艺术目前在北京、天津总共不足10名专业演员,如果不对八角鼓艺术加大投入进行保护和抢救,有失传的可能。 布依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布依族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 在贵州省境内的望谟县,今天还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和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近日,《国家发展报道》记者走进了历史悠久的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梳理了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的历史变迁。 在古黔中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古代百越民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些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到目前为止,它却是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汉文献中有记录望谟布依族的土布制作状况。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种植棉花的种植制度更是地道,他写道“见说种棉生土好,还馀一半未开山。”诗人谭世禄把望谟布依族土布命名为“格子花”,他在其竹枝词里写道“王母(即今日望谟县)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生地年年破草皮,山夷种就木棉枝。黄梅雨过花间后,紫布囊归月上时,要与官差算脚钱。”说明布依族村民在土布交易产生了赋税。由此可知,纺织是布依族妇女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妇女服饰,明代,青布裹头,“蒙髻若帽之状?”。清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载:“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望谟县布依族妇女,头戴方格子花帕,有的花帕两头剪整齐,有的留下吊须。姑娘们的花帕非常讲究,折叠整齐成条形包在头上,亦有不折叠就直接包在头上的。 祥乐村位于望谟县复兴镇,这里有一百多辆织机,家家户户都纺花织布,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纺织声。这里土布的年产量是一万“绢”(或“霍”),总的长度大约有100公里长,宽度是六十五厘米。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环境,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桐花纹、甘蔗纹等。 布依族传统纺织文化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龙青松对本刊记者说:“营造布依族文化氛围,首先要从建筑方面入手,因为建筑可以在客人进入布依族村寨后第一时间抓住其眼球,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使客人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审美愉悦。同时,还要注意抓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建筑,能吸引游客眼球的还有服饰。在布依族村寨,尤其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寨,要动员群众穿着民族服饰。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服饰当然也应当与时俱进,可以考虑在传统服饰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革,使之更美观、更轻便、更时尚,这样,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服饰、建筑的改变,加之乡村旅游的村寨的开发,使传统服饰市场价值充分发挥,这是得以延续和保留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布依族土布制作流程中的梳线上架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需要多元化 我们说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就要认清我们民族传统中那些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数数表现这种精神的文化家底,有哪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它。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提倡的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成果。比如少数民族的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不同传统的艺术系列,展现出具有特别魅力的文化特性,显示了每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传统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多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鄂温克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朝克说:“过去,有人提出来,在草原上,蒙古包的特色就是要烧牛粪,让满屋烟雾缭绕。”朝克认为,发生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人、政府、专家三方面没有科学配合而导致的。他说:“对于民族文化,不能以保护原来的东西为理由,让其远离现代文明。” 在朝克看来,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走了样,变了味。在他看来,必须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文化。同时,不能让这些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要让文化发挥其作用,突出其产业化价值,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只要我们尊重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和保护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可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朝克说。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认为,积极、正确地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他举例说,火把节被作为凉山州重要的民族风俗,已介入到有关旅游的各个项目之中。如今,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节日,而是渐渐成为融入到各种节日、各种活动中的民族文化。彝族文化正在以火把节为突破口,开始走向世界。 当然,并非所有文化都能简单地通过旅游推介来实现传承与发扬。“例如,在很多人眼中,彝族的毕摩就是封建迷信,是要摒弃的。但实际上,毕摩文化中记载着太多彝族的历史文化,要研究彝族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不懂毕摩文化是不够的。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扶持特殊项目,深入研究并发掘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对于其中积极进步的,我们可以发掘利用。”阿什老轨说。 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如果只强调保护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强共同性,则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扩大,同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中华民族也就将失去文化认同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也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