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幸福”:你的调查不代表我的幸福
发表时间: 2012-11-21来源:

  幸福话题持续在媒体发酵,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目标。但这一现象,既令人鼓舞,又需谨慎期待。

  相比一味追求GDP,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固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大机构纷纷推出的幸福城市排名多如各城市热火朝天的城建工地。据不完全统计,不算地方,目前仅挂“国字号”的“幸福城市”排行榜制作和发布机构,中国就有六七家,另外还有 “十大快乐城市”、“十大宜居城市”、“十大诚信城市” 等数十个榜单,或许,地方只要愿意加入这场评选游戏,落选的可能性都很小。

  笔者所在的小城也曾受到过“幸福榜单”的眷顾,去年和今年都曾入选有关机构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单。但如此的信息几乎没有上过当地的媒体。或许,政府觉得这不仅是荣誉,更是鞭策;或许也考虑了百姓的感受与反应。过去5年,笔者所在的城市GDP涨了1.8倍,但笔者的工资才涨了不到300元,而这期间的房价涨了几乎一倍。这些年,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确作了不少努力,市民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加,但要让人说出“最幸福”来,我觉得还是勉为其难了。

  近几年,随着幸福排行榜的搅动,各城市都洋溢着一种“幸福冲动”,空气中扑面而来的热情,表格上官方罗列的数字,似乎都昭示着“幸福”正降临我们的城市。但在热闹的表面下,那些流行的城市病——看病贵、入园难、房价畸高、交通拥堵,城市建设想拆就拆想建就建,重显绩、轻民生等问题,似乎并没有减少。

  虽然,公众对“幸福入政绩”充满期待,但在一个一无评选标准,二无监管保障的语境下,各路幸福评选活动难免会沦为“脊梁奖”和官员要求政绩的筹码,公众也难逃“被幸福”命运:在今年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排行榜中,合肥排名第一,青岛排在第15;而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榜单中,青岛列第一,合肥仅排名第27。连合肥市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幸福到了何种程度”。

  幸福不是数字游戏和城市施政者的口号,而是市民多样而又独特的心理感受。遗憾的是,一些机构和地方政府,在操控幸福评比的同时,也将公众的感受指标化、标准化甚至给一手包办了。 一些“幸福指数”的测算体系,虽然包含了各大类诸多小项,但看似“完美”的测算数字,主要来自政府的工作数据,而非广泛的民意调查。随之而来的“幸福”数据,能让民众接受么?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