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的忧伤——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肩负养老重任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易凌 钱荣)在孩提时代被称为“小太阳”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们或许从未像今天这样孤单,尤其是当赡养年迈双亲的职责已迫在眉睫。
32岁的曹妍慧对此深有感受:“小时候当‘太阳’当然好了,全家人宠着,可现在如果我算个‘太阳’,至少有四颗行星需要我的能量。”
曹妍慧任职于北京一家广告公司,是家中独生女。她所说的四颗行星,是指她父母和公婆。两个月前,她才偶然发现长居老家湖南的父母三年前就在京安家置业。这让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传说中”的独生子女养老的紧迫感。
“他们奥运前就在南城买了个小户型,可从来没跟我提过。”曹妍慧说,“我不知道这算惊喜,还是惊吓。我和丈夫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曹妍慧的丈夫也是家中独子。去年儿子出生后,她发现自己的小家变成了所谓的“4-2-1”家庭,即四位老人、一对中青年夫妇及一个孩子。
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自1950年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82年,人口增长率达到2.09%的顶峰,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者认为这已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效果明显: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降到0.57%。独生子女成为“70后”和“80后”的主力军。国家计生委2007年称,中国有9000万独生子女,这一数字目前预计已超过1亿。
随之而来的则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社会总人口10%时,则被定义为老龄社会国家。今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
如何让数量如此庞大的老人安度晚年成为中国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赡养老人既是责任亦为美德,通常他们与父母同住,履行孝道。而成年后的“小太阳”们很难继承这个传统: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分担赡养责任,而且很多人因求学或工作离开了父母居住地,照顾父母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曹妍慧的母亲方洪波期待拉近与女儿的地理距离,女儿是老人后半生的依靠。老人在北京的新家面积不足60平方米,却几乎花光他们所有积蓄。
方洪波坦言,8年前退休后就考虑迁居北京,并不断暗示女儿,“但她没当回事,可能因为我和老伴还没到要人端汤送水的地步。”
但这位58岁的退休会计是个行动派:来京探亲时她留意房源,并最终买房,甚至在照顾女儿生子间隙完成了装修。
方洪波渴望寻找与孩子在一起的安全感,“我知道搬来北京会给他们带来很大麻烦,也觉得对不起亲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可我没其他办法了。”
尽管方洪波的另一选择可以去养老院,但国营养老院优先考虑残疾人、孤寡老人或低收入群体。此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让老人觉得“丢人”。“这就像承认你亲生的孩子都不想来照顾你。”方洪波说。
更实际的问题是,中国目前没有足够的养老院满足需求。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报告称,有1200万老人考虑到养老院养老。但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国内现有的38000多家养老院只能接收210万人。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十二五”(2011-2015)期间,民政部的首要任务是增加政府投入和制定扶持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据测算,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峰值时,养老产业的市值将达8000亿元.
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长朱凤泊一直在这一市场寻求商机。该集团从2001年起在京城北郊修建首都最大的私人养老机构,2000多位老人目前住在这个名为“太阳城”的小区,其中不乏来自外地的老人。
“太阳城”和一般小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一幢幢公寓楼,外加超市、商场和一家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的小医院。这里的公寓或卖或租,价格不菲,但销售、租赁情况依然供不应求。
“我们希望将太阳城建设成为养老行业未来发展的样板。对独生子女来说,这解决了他们一个很现实的难题。”朱凤泊说。
退休司机常军成一年前搬到这里。对他来说,投奔养老院更多是出于情感需求。“城里住着太无聊了,孩子们工作忙,不能常来看我。这里大家有共同语言,相互做伴,至少不用整天看电视。”他说。
正如常军成所追寻的,真正的“老有所依”远不止给老人们一个栖身之所,心有所托意义更大。社会学家周孝正也认为,养老院永远不能取代家庭,“毕竟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爱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