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然而现在,很多人感觉当今社会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5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进一步分析发现,租房住的人群中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58.0%,高于住自家的房子(39.5%)和住宿舍(23.9%);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熟悉邻居的比例为45.1%,高于县镇(29.0%)和农村(11.8%)。
34.8%受访者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
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处科长李有宝在学校家属楼住了3年多,尽管小区里多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但他也认不全。邻居见面也就打个招呼,“一般都是家里漏水了或者要装修了,才会去找楼下的邻居,看看什么情况。”
他很怀念小时候在山东临沂住的日子,一群小孩儿在胡同里跑着玩,邻居谁家饭做好了,就去谁家吃饭。家长不在家,孩子也会托付给邻居。夫妻吵架了,经常有邻居主动过来劝架、调解。可如今的邻里关系,已经找不到这些影子。
人们通过哪些渠道认识邻居?调查显示,73.0%的人首选“见面打招呼”,其次是“散步、带孩子玩”(34.8%),排在第三位的是“社区活动”(11.4%)。其他渠道还有:业委会(3.9%)、维权(3.6%)、网络(3.0%)。
人们和邻居有哪些相处活动?调查中,74.1%的人选择“见面打招呼”,32.4%的人“知道邻居的名字”,16.9%的人“有邻居的电话号码”。其他相处活动还包括:互相串门(14.6%)、生活上互相照应(14.3%)、一起参加社区活动(6.7%)等。
值得注意的是,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
从解放初期的平房街道、到1958年前后的单位社区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的商品房,随着居住条件的三次大改变,邻里关系也在随之变化。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公房、售后公房等地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也较为密切。在新商品房社区,邻里关系相对生疏,也出现了新的形式,比如虚拟化的邻里关系。
调查中,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
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说,对门的邻居家经常换租客,自己感觉很不安全,虽然有时租客会来问个事,但总体上交往很少。他基本上都是和社区里的老邻居来往,因为大家知根知底。
当下邻里关系变冷漠的原因是什么?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人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增强(52.0%);居住环境改变,邻居难得见面(43.0%);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了(41.6%)。
其他原因还包括:人们更看重物质,无暇顾及邻里情感(38.7%);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邻居(36.9%);现代人流动性加快,房子经常换人(35.1%);社区活动少(26.5%);物业等服务机构兴起,邻里互助需求减弱(1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