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建设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指数
发表时间: 2011-09-29来源: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隋笑飞)2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举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新闻发布会,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介绍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是新形势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之举

     王世明介绍,自2007年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联合开展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前两届分别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53名、55名,提名奖254名、262名,今年共评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54名,提名奖260名。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是引导人民群众大规模参与道德实践的成功探索,是新形势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对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起到了榜样引领作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扬,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王世明从道德模范大量涌现、人民群众热情参与、感人事迹广为传扬、好人好报导向鲜明等4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表彰活动有关情况。他指出,从全国看,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中国人呈现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道德土壤,道德在中国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道德模范事迹的广为传扬,感动和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推动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对道德模范给予关心关爱,体现了道德模范尊贵,道德模范光荣,体现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用实实在在的道德建设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指数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组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基本考虑是什么?

     王世明:公民道德建设是件大事,它关系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十年前就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就是用具体项目来推动《纲要》落实,从具体事情抓起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用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方式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用这个抓手,推动道德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和道德文化自信,用实实在在的道德建设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提供道德支撑。

     全国道德模范传承中华美德反映时代风貌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全国道德模范的类别设立是如何考虑的?

     王世明: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别。这个设计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体现价值取向。设立“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倡导利他精神,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设立“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就是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以义为先的道德理念;设立“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就是为了引导人们讲究诚信,诚实为人,诚心做事;设立“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就是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立足岗位,为国奉献;设立“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就是为了引导人们为人尽孝,为国尽忠,把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发扬光大。二是传承中华美德。这五个类别,反映了中国人的基本道德传统、道德心理。从实践看,这五个类别的设立,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三是适应时代要求。这五个类别的设计,既符合我们的优秀传统,又反映了今天中国人的道德风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归根到底,这五个类别的设立,重要的是引导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道德自信,使人们在自觉、自信的过程中提升道德水平。

     用多种方式确保道德模范评选公平公正

     工人日报记者:请问,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王世明:第一步,做好宣传发动,把这件事情公之于众,让群众了解评选标准、办法和程序;第二步,由基层群众提名推荐候选人;第三步,各地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审核,之后,上报全国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第四步,在中央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重点网站公示候选人事迹,动员群众投票,根据候选人得票多少确定谁当选道德模范;最后一项程序是进行表彰,并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进行帮扶。在评选过程中,注意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地方党组织作用,所有候选人都由各级党组织进行审核把关。二是群众作用,通过媒体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事迹的真实性。三是专业机构作用,委托国家统计局全程监督和参与计票,委托公安部身份证查询中心剔除无效选票,保证实名投票、有效选票,保证评选过程严格、严谨。

     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诚信要有充分自信

     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次颁奖典礼,展示了“信义兄弟”孙东林的事迹,很感人。但对当前中国人的总体诚信状况,您怎么评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中国人的诚信不如西方,请问,您怎么看?

     王世明:今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其中有一个数字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5.8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世界的9.3%;有一个主张是,“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实践中”。从这个数字和这个主张中,可以看出,中国人2500多年前提出的“和为贵”思想,一直得到很好的坚守。到了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仍然在坚守这个理念。这是中国人对善的坚守,是中国人最大的诚信,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诚信高度。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诚信要有充分自信。

     我国当前在诚信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不讲诚信,甚至出现了“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严重问题,影响了我们的经济秩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诚信建设必须切实加强。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人们认清,诚信是生存法则,讲诚信才有事业成功,才有顺利人生;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引导和规范人们诚信做事、诚实为人。

     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中国妇女报记者:这次颁奖典礼上,我们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接坠楼儿童,社会反响非常好;但个别地方也有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事情。请问,您怎么看?

     王世明:这次评选出的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展示了我们中国人见义勇为的精神高度,他们舍生忘死、舍生取义,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他们在生死瞬间的义无反顾,反映了我们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的道德血液很浓,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善良人性根基很深,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积淀很厚。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中国人很关注这种事,不赞成这种事,拒绝袖手旁观。

     中华民族是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

     京华时报记者:这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我们看到了道德模范“群英谱”,可社会上也有一些人不讲道德,有人说中国人“道德滑坡”,您怎么看?

     王世明:这涉及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自信,需要做出全面、客观的回答。我认为,评价中国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从主流上看,应当说,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有三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从道德角度考察,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好势头,展示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克勤克俭,展示的是中国人昂扬向上、勤劳向善。这样一份美德,是中国人的基本状态、中国人的总体状态。二是从举办大事喜事的过程看。这些年,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在这些大事喜事中,中国人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中国展示了环境好、秩序好的良好形象,中国的志愿者展示了热情、周到服务的奉献精神。办这些大事喜事,我们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三是从应对大灾大难的过程看。这些年,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顽强不屈、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品格,看到了全体中国人爱心如潮、仁者爱人的美德。每当面临灾难灾害,中国人总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都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们的不良影响,正视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道德水平,用道德的力量支撑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对道德模范给予帮扶关爱

     王世明在发布会上还介绍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各地对道德模范关心关爱的具体措施。一是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经济上的帮助。2007年第一届评选表彰结束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就制定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经中央文明委全会讨论通过。这个《办法》明确了帮扶对象、帮扶程序、方式,并对各地开展帮扶工作提出要求。3年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拿出415万元,直接帮扶了42名全国道德模范,还协调帮助道德模范解决就业、上学等困难。各地以奖励、补贴、捐助等形式资助各级道德模范3.3万人次,帮扶资金1.19亿元。二是让道德模范享有崇高礼遇。每年都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出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8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观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安排在贵宾席就座;2009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请他们上彩车、上观礼台;2010年,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参观上海世博会。三是在节庆日各级领导关心慰问。从2008年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每年春节都给全国道德模范寄新年贺卡、发拜年信,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节日期间,各地党政领导走访看望道德模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道德模范尊贵,道德模范光荣,体现了好人好报。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