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谢共产党》走红折射了什么?
发表时间: 2011-02-09来源:

    资料图片:2月6日,69岁的田家沟村民伍远程在表演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这个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肺腑间涌出。新华社记者 黄勇 摄

  《十谢共产党》歌词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

  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医药能报账;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

  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兔年新春,贵州省龙凤村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火遍乡村。

  “十谢歌”感谢啥?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翻身、吃饭、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学、看病、致富、养老,龙凤村农民从十个方面歌唱幸福新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歌为心声。“十谢歌”,唱出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从过去的“猫冬”,到现在的“忙冬”——忙生产、忙“充电”,一扫旧农村“懒”、“散”、“满”的落后形象。从过去的喝大酒、打麻将,到现在的花灯队、秧歌队,农村春节的新气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新追求,看到了中华大地的无限生机和希望。


    资料图片:2月6日,69岁的田家沟村民伍远程在表演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这个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肺腑间涌出。新华社记者 黄勇 摄

  “包产到户”,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进城务工,把富余劳动力从垄沟里“解放出来”;取消农业税,让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推行新农合,解决广大农民后顾之忧;实行城乡“同票同权”,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制度化保障……“十谢歌”所折射的,是农民兄弟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亿万农民政治地位的提升。一个个质的飞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民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展现了中国农民做“主人”的自豪。

  农民的“十谢歌”,几多期待,几多憧憬!今年春节,与“十谢歌”同时走红的,还有农民工兄弟所唱的《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唱出了两亿农民工的心声,也唱出了社会的关切。关心农民的喜怒哀乐,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物质生活,还要关心他们心灵的快乐和自由;不仅要关注农民这个整体,还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幸福和尊严;不仅要关切中国农民的“当下”,还要关切中国农民的未来,让亿万农民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919年,李大钊曾发表题为《青年与农村》的文章。他写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 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奋力“打拼”,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梦想,农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中国还有八亿多农民,“三农”问题依然是“天大的问题”。农民的喜气、志气,是中国最大的福气。能否让农民高兴、让农民幸福、让农民满意,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凤村农民的“十谢歌”,是感恩和感动,更是勉励和激励。相关阅读:

贵州湄潭县村民自编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传唱十里八乡

   资料图片:这是田家沟一景(2月6日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这个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肺腑间涌出。新华社记者 黄勇 摄

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这个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

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肺腑间涌出。

花灯一出谢党恩

伍远程在台上唱起花灯劲头很足,表情也比其他人都要丰富,动作豪放,举扇甩帕间,根本看不出是一个69岁的老人。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另外一位领唱者胡绍明是这出花灯戏的原创者之一。他今年已经70岁了,但是每场演出都参加。自己和村民们编的这出小花灯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胡绍明很有成就感。

“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药费能报账……”

担任伴奏的伍远华是龙凤村的老支书,虽然伴奏的乐器只是一面小锣,但他总能敲出铿锵有力的节奏。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丢心政府养。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下得台来,伍远程的兴头依然不减。“过年这些天来,我们天天走村串户唱花灯,‘十谢共产党’是点唱率最高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新编了这出花灯戏,每一家都在问,要我们一定把‘十谢共产党’唱出来听一听。”

伍远华告诉我们,从大年初二开始,田家沟花灯队表演基本上天天都有,一天要走上二三十家,一家表演两三个节目,“十谢共产党”是必唱节目。正月初九他们要到湄潭县文化宫表演,此后还要参加县里的元宵节汇演。

翻天覆地说变化

离兴隆镇4.8公里的田家沟共有42户216人。家住田家沟的伍远华从1984年至2010年一直担任龙凤村的村支书。“改革开放后,田家沟人就摆脱了饿肚子的历史,吃穿都不愁。”伍远华说,“大的变化还是从2006年开始。当时田家沟被列为湄潭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改变首先从进村路开始。”

村委会主任吴荣明告诉记者,田家沟的进村路全长679米,原来是一条独轮车压出来的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因为这条路烂,村里读书的娃儿平时要准备三套鞋——雨天一套,晴天一套,在家又得换一套。

村民们早就想将它硬化成水泥路了。村委会主任吴荣明算过账,即使全村每户出资1000元,还是修不了路。听说政府要帮修路,田家沟全村人连夜将路基整理出来。

这条路被湄潭县政府列为“村民一事一议”项目,补助了12万多元,兴隆镇政府帮助解决了2万多元的水泥,加上村民集资的3万多元,一条又宽又平的水泥路一个多星期就修好。现在即使是下雨天也不大湿鞋。村里开通了到县城的班车,村民进城办事方便多了。

与修路同时进行的是民居环境的改造工程。政府给每户补助7000元,其余由村民自筹解决,按照统一的规划设计,修建成“白灰墙、小青瓦、雕花窗、红柱子”的黔北风格民居。几年来,田家沟全体村民均完成黔北民居新(改)建工程,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改造庭院环境40户,建起了图书室、垃圾站、农业灌溉提水站等设施,修建了篮球场、农民文化广场、卫生室等。

站在村口的小山塘边眺望田家沟,只见远山含黛、近水添秀,白墙青瓦红柱的房子在水中倒映,宛如一幅画。龙凤村被农业部授牌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田家沟也被列为全国农村观光旅游点。

龙凤村原来仅有一名赤脚医生,现在全村能看病的医生有5名。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解决了村民就医难和养老问题。

聊到田家沟的变化,胡绍明、伍云明、祁承烈、伍远华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变化就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老支书伍远华算了一笔账,这几年来,国家在田家沟用于村民建房、修路、环境改造、通讯、电力、水利等方面的投入不会低于1000万元。读过师范的胡绍明即兴唱出了“六谢共产党”。在传唱过程中,村民们你一个想法我一个建议,不断修改丰富,最终形成了这出花灯戏“十谢共产党”。

产业支撑幸福路

田家沟最主要的产业是茶。山上满坡的翠绿茶园,支撑着村民走上幸福路。

湄潭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茶产业,全县茶叶基地达30万亩,茶叶产值达10亿元,涉茶从业人员25万人。2003年开始,田家沟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种植了400亩茶园。随着湄潭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茶的价格也逐年上升,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吴荣明说,以前干茶叶每斤才卖一二十元最多五六十元钱,而且不好卖,现在茶青就能卖到五六十元一斤。田家沟拥有茶园面积400亩,人均2亩茶、户均8.7亩,有小型茶叶加工厂5家,2010年,农民仅茶叶的收入,人均就有5000多元。

茶叶好,卖得上价钱了,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一些农户还买了汽车送茶叶。田家沟42户村民共有摩托车39辆、小汽车8辆。农闲时,村民经常组织车队自驾游,省内的构皮滩水库、梵净山景区都已去过了。

吴荣明告诉记者,村里71岁的赵连璧老人日子过得“恼火”时,老人编了句顺口溜,希望“哪年哪月龙运转,朝朝日日当过年”。而现在,赵连璧一家4口人,有茶园八九亩,每亩收入在5000元左右,一年收入不下四五万元。哪天的日子过得不像过年呢?

田家沟村民谭世才一直在珠海开餐馆。看到家乡变美后,他回到村里花了17万元将老房子改建成300多平方米的黔北民居,开起了农家乐,原来的茶园也加强了管理。现在谭世才的农家乐一个月的净利润就有六七千元,再加上6亩茶园,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湄潭县委书记滕昭义说,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要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老百姓所想的、所盼的事办好了,才会发自肺腑地唱出“十谢共产党”。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