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人民日报——深情跨越半个世纪的往事
发表时间: 2018-06-14来源:

(2016年2月19日上午8时4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日报社调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员工亲切合影。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

两年前的2月19日,是所有党报人难忘的重要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同报社员工亲切交流,通过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的问候和祝福,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同福建宁德市赤溪村村民在线交流。

“希望大家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党中央支持你们,我也支持你们。”总书记的殷切寄语,至今环绕在每位党报工作者的耳边。

习近平与《人民日报》的情缘,由来已久。1966年2月7日,13岁的初中生习近平听到老师诵读《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时“泣不成声”;1984年12月7日,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对党报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半个多世纪以来,习近平与《人民日报》有着许多的交集和故事。

2018年6月15日,时逢《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回味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从中体会习近平那份深深的党报情缘。

“关怀者”习近平:党中央支持你们,我也支持你们

(2016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文者,贯道之器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要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要不忘初衷,坚定信念,在坚守新闻舆论阵地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人民日报作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被习近平寄予厚望。

时空节点回到2016年的2月19日。春风化雨,万物生辉。

习近平一早来到人民日报社,看望慰问一线采编人员,向新闻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对党报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在人民日报社史展台。这里陈列着一份份纸张发黄的报刊,记录着党报的历史沿革和光辉历程。《向导》《红旗》《解放日报》……对于那段不凡岁月,习近平饶有兴致,一边驻足观看,一边仔细询问。

展台上,《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吸引了大家目光,这是32年前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习近平说,“这是我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写的”。

——在夜班编辑平台。“夜班到几点?”“现在一共多少个版?”……习近平认真问询夜班编辑的工作。

面对靠拢过来的编辑记者们,习近平强调,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毛泽东同志当年亲自给人民日报题写报名。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部。习近平坐在电脑前,用语音为千家万户送去祝福:“大家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一时间,这段祝福语音传遍大江南北。网友纷纷留言,“总书记来电话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位编辑拿出手机,习近平仔细倾听这段音频,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在人民网演播厅。习近平同两千公里之外的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视频连线。“很高兴通过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你们视频连线。看到宁德的乡亲们,我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也在想念着你们!”

听完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汇报赤溪村令人惊喜的变化后,习近平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扶贫根本要靠自力更生,要靠强劲的内生动力。党和国家一直会关心你们,幸福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

“总书记辛苦了”“总书记新年好”“欢迎总书记再来”……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期间,所到之处,编辑记者们热烈鼓掌、争相同总书记握手。仿佛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在一个多小时的调研中,习近平多次同人民日报社员工合影留念。他寄语在场的编辑记者,“要创造机会多到一线去”,“新闻战线要接地气、深入调研,了解真实情况”。

“读者”习近平:党报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岁月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正定翻身记》,这是习近平首次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2016年的调研,是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来人民日报社,但他和《人民日报》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看《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习近平两次落泪

习近平与《人民日报》的情缘最早可以追溯至其少年时期。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习近平13岁,上初中一年级。

对于这篇文章,习近平曾动情地回忆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特别是讲到焦裕禄同志肝癌后期坚持工作,拿个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时,我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再次洒泪。他连夜填写了《念奴娇》一词,词中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受《人民日报》启发,“小习”书记做了个大决定

《人民日报》对于习近平的影响还体现在推动其实践工作上。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四版刊登了《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 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煮饭不烧柴和炭 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两篇文章,介绍了多地利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的事迹。时任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看到这两则新闻后“很兴奋”。

据习近平回忆,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沼气这种东西,要解决梁家河村缺煤少柴的问题就得发展沼气。1974年7月,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项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

——首次登上《人民日报》,当年采访习近平的记者这样说

1984年6月17日,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二版刊发的通讯《正定翻身记》中。这篇报道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见证并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人民改写了“高产穷县”的一段历史。

“采访习近平那年,他31岁,我38岁。”《正定翻身记》作者赵德润曾回忆说,“正定是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在这里我见证并记录了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见证并记录了他怎样带领一个县走出翻身路。这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荣幸。”

“翻开当年采访习近平同志谈话记录,没有空话套话,没有穿靴戴帽,没有哗众取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平平实实。”

“他希望我们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进,也要看后进、看缺点,随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让我们看到全貌,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

在赵德润的口述下,习近平真诚、务实、为民、勤政的作风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习近平牵起两国情

转至福建任职后,习近平与《人民日报》的情缘不断。

1992年,《人民日报》举办“海外记事”征文比赛。旅居美国的钟翰先生将他在美国认识的加德纳太太向他讲述的丈夫与中国的故事写成了《啊,鼓岭!》一文。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看到此文后,当即通过时任市委办公厅主任陈伦找到钟先生,并邀请钟先生和加德纳太太一起访问福州鼓岭。

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时,在华盛顿一次演讲中再次提到这篇文章。

——关注《人民日报》报道,周末副刊版习近平也不错过

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党外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他在讲话时念了两幅春联送给大家,一副是“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习近平所念的这两幅春联是1月18日《人民日报》八版副刊“大地”刊发的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部分获奖作品,可见习近平阅读《人民日报》之细致。

“作者”习近平:发表17篇署名文章 改革、人民等成高频词

(图为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17篇署名文章高频词云)

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四版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作者是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文章分析了在当时机构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问题。文章具有鲜明的“习式风格”,在论述“尊老”的传统美德时,大量引经据典,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等。文中提出的许多创新观点,至今仍很有借鉴意义。

据记者统计,截至2018年5月,《人民日报》刊载的习近平署名文章共计17篇,内容涉及时政、党建、经济、理论、评论等话题,关注对象包括中青年干部、妇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贫困群众等。

其中,习近平在任职中央之前发表文章15篇。通过大数据分析,记者提炼出这些文章中习近平多次谈及的高频词: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党章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求真务实、人民、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三农”、现代化建设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后来提出的好多思想与重大战略,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发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

199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文。习近平在文中提出要“打破常规,敢于迈大步”的思想。他指出,沿海开放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从全面推进改革的深化,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于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三方面做好工作。深化改革的思想那时已经在习近平的脑海中深植。

2001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九版,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有限”管理与“无限”服务》的短评,其中“人民”二字出现了十次之多。习近平在文中指出,处理好“有限”管理与“无限”服务的关系,就是该管的事要管,不该管的事不管,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凡是人民需要政府服务的,政府都要尽心尽力、保质保量地去做。无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直以来都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

针对“三农”话题,习近平曾两次刊文详细介绍自己的理念,分别为2005年2月4日第九版文章《把握“两个趋向” 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和2007年3月21日第九版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既讲大逻辑又说大众话,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洞察、对农民的殷殷情怀。

“党的建设”是习近平署名文章中涉及最多的话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全部围绕党的建设来谈,谈行动纲领、谈党的章程、谈理想信念、谈红船精神。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从读者到作者,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日报》的情缘,是一名党员干部在党报影响下成长的故事,也是党报与党、与国家、与亿万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写照。

从翩翩少年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日报》伴随了习近平的成长之路,见证了他的从政生涯。

“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党报人感恩这份缘,珍惜这份缘,也要把这份缘不断延续下去。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下一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要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坚定信念、不忘初衷,新闻舆论阵地既要坚守也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走过七十载光荣岁月的人民日报,始终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辱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未来的征程上,人民日报必将秉承使命与责任,凭借远见与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己,铸就新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