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法治企业巡礼
这是一家特别的企业。从4台纺布机起步到去年产值超过1.7亿,江苏华业纺织有限公司日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然而,身为董事长的阚进遂,却告诉记者:“自从开展国学教育以来,我现在很少参与企业管理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做义工!”
3月底,记者来到江苏华业采访,发现其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巧妙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了企业生产活动的道德准则和法理制度。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抬头低首处,皆是触及灵魂的格言警句,员工时时受到熏陶教化。公司制度是“法”,传统文化是“理”。法理相融,“聚”出了企业的强大竞争力。
国学经典打造企业文化
华业纺织有限公司的厂房很朴素,办公楼看起来也不起眼。唯一特别的是,厂区内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在公司的传达室里,写着两行大字:力行《弟子规》,从我心做起。走进办公楼,前台两边悬挂着两幅大大的文化牌:传统文化做人,科学管理做事。
阚进遂告诉记者,公司自2011年4月开始引进古圣贤文化,用《弟子规》感化教育员工。
如今,中华经典文化已成为华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弟子规》、《了凡四训》成为员工必读教材。公司开会之前,员工必定先齐声诵读《弟子规》。为了弘扬中华经典文化,华业联合南通市慈善总会设冠名基金,拿出人民币18万元,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训。
圣贤道德营造企业和谐
在华业公司的食堂,记者亲眼目睹了国学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值午饭时间,数百名员工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取食,没有人维持秩序,三素一荤一汤的自助餐,员工们自觉地吃多少取多少。食堂一隅的墙上,写着几个大字:泔水倾倒处,可却不见泔水桶的影子。
副总经理王金法告诉记者:“以前怕员工浪费,由打饭的人给员工配好餐,那时有两个大泔水桶。后来公司引入传统文化,提出要把员工当家人看待,食堂一日三餐采用自助餐形式,用餐自我调节,每天中午由行政管理人员自发当义工,为员工洗碗。渐渐地,再也没有人倾倒剩饭剩菜,泔水桶也就消失啦!”传统文化的植入,让企业变得更和谐,员工们的家庭、生活也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数纺织企业都会面临招工难和人员管理难的问题。然而,华业公司不但没有遇到招工难,反而有很多人争相到企业工作。阚进遂告诉记者,这些都要归功于《弟子规》等国学文化的教育和感化:“企业只靠钱是留不住人的,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这个灵魂,用文化去感化教育人,才能真正地聚集人心。”
法理相融铸就竞争力
“过去我们是经验型的小作坊,管理者可以没有文化,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和经验取得成功。但现在要管理一个制度型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树立法治理念。”阚进遂告诉记者,在植入企业文化的同时,将法治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
副总经理韩立权介绍,为切实有效地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华业纺织在组织机构、基本保障、法律风险防范、监察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公司的法律风险审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改了劳动协议书内容,力求在制度上保证相关劳动法规的贯彻实施。
公司制度是“法”,传统文化是“理”。法理相融的结果,不仅提升了华业员工的素质,让企业变得更加和谐,同时也降低了经营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华业公司获得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05项外观设计专利,全年生产高档色织面料达1000万米。如今,公司除了拥有成熟完善的ERP系统外,还拥有两套CAD系统用于核算和开发。厂区四处可见的LED显示屏,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到每个员工,价值4000万元的80台喷气织机全部加入厂区网络,一卡通、办公自动化在全厂铺开。
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人士早已有过回答:遵法纪,重伦理,行公益。阚进遂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法是基石,德是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依法管理,诚信待人,以义取利,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才能成就百年不衰的企业之魂。(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通讯员 王冬青 王 艳 王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