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左)到安阳查看“曹操墓”发掘现场
国家发展报道(记者 许顺喜 特邀撰稿人 许作民)报道:曹操陵墓到底在哪里?二十多年来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末我根据文献的记载,推断是在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东的西门豹祠西7公里处。1998年在安丰乡西高穴村出土的鲁潜墓志,不仅证实了这一推断,而且还揭示了曹操陵墓在西高穴村的大致位置。2009年对西高穴一个大墓的考古发掘,认定此墓就是曹操高陵。以前我在不同的文章中对文献的记载、鲁潜墓志的揭示和考古发掘的验证都作过讨论。今将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并增加一些新的资料,对曹操高陵在安阳西高穴村做一系统论述,以纪念曹操高陵在安阳公布一周年。
一、史籍记载的考证
历史文献中记载曹操陵墓地望的资料不少,尤其是《元和郡县图志》和《河朔访古记》说的很明确。今摘其主要者扼要考证于下。
1、曹操生前的遗令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大约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临死之前又下了一道终令,其中说到他的埋葬地,《邺都故事》载为:“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遗令中的西门豹祠就是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东的西门豹祠。上世纪80年代末我写过一篇《丰乐镇西门豹祠考》的文章,证明在邺地这座西门豹祠最早,东汉后期就有了。主要依据有二,第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就记载有这座西门豹祠,郦氏并引用曹丕的《述征赋》“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来说明东汉末年曹丕看到的“灵宇”就是这座西门豹祠。除此之外,《水经注》及其他史籍再没说任何地方还有西门豹祠。这就说明北魏以前在邺地只有丰乐镇这座西门豹祠。1975年在丰乐镇西门豹祠旧址出土了后赵建武六年的《西门豹祠殿基记》残石柱(现存临漳县三台文物保管所),上距汉末仅一百多年,说明曹丕看到的“灵宇”应当就是这座西门豹祠。第二,清嘉庆初年在丰乐镇西门豹祠处获得了东汉后期的四块残碑,从碑文,结合曹丕看到的“灵宇”来看,东汉后期这里已经有建筑或坟墓,很可能就是西门豹祠或西门豹墓(北齐高洋曾掘西门豹冢)。这两条资料虽非明确的证据,但其他地方连这点信息都没有。种种迹象表明,从东汉到北魏西门豹祠就在今丰乐镇村东。这篇文章收入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安阳古今地名考》一书中。据曹操的“令”,曹操陵墓应当就在丰乐镇村西的高地上,即在漳河南岸的安阳县境。
2、魏晋正史的记载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太祖崩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同书《贾逵传》:“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遂奉梓宫还邺。”《晋书·宣帝纪》:“及魏武帝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曹操墓”文物石圭
这是曹操在洛阳死后,夏侯尚、贾逵、司马懿扶灵柩归还邺城的最早记录。将曹操埋葬在邺地,是遵从了曹操的遗令的,曹丕、曹植的文中又有埋葬时的一些具体情节。这就明确排除了葬于邺地以外的种种传说和猜测。帝王都是葬在自己的国都附近,此是秦汉的传统礼制。邺城是曹操的魏都,曹操葬于邺地符合礼制,没有、也不可能葬在他老家亳州,也没葬许昌。
3、晋张载《魏都赋》注
西晋左思(太冲)《魏都赋》有“墨井盐池,玄滋素液“句,晋张载为“墨井”作注云:”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邺是指曹操筑的魏都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隅邺镇、三台村一带,古代漳水从邺城西北五里处流过,邺城位于漳水之南;高陵就是曹操的陵墓,因位于邺城西,又名西陵;伯阳城在今漳河之南观台镇清流村西,遗址被岳城水库湮没;墨井或石墨井今称煤井,在漳河南观台镇的安阳矿物局岗子窑煤矿附近。因邺城、伯阳城、石墨井都在漳水南岸,以常理推之,这高陵亦是在漳水南岸,即今邺镇西南安阳县地。这就排除了曹操墓地在漳河北磁县境内的猜测和误解。
4、唐宋史料的记载
唐代李吉甫撰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在相州邺县内记载:“故邺城,县东五十步。”“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唐代漳水之北是磁州滏阳县(今磁县)地,漳水之南为相州邺县地,故魏武帝西陵必在漳水之南东距邺县县城三十里的地方,这里显然就是现在的安阳县地。有人说磁县、安阳县在唐代都是邺地,否!《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和志》)明确记载有相州邺县,也明确记载有磁州滏阳县,说明在唐代滏阳县不是邺地。《元和志》在这里说的“西”也不是正西,西门豹祠是在邺县城西南,《元和志》却说在“西”就是证明。又据《元和志》的记载,相州的邺县、汤阴县、尧城县都距相州城(亦是安阳城,即今安阳老城)四十里。今此三故地与安阳老城的实际距离不足18公里,知《元和志》说的里数皆为唐小里(约为442.5米)。若在地图上以邺镇为原点,以30唐小里为半经,向邺镇西南漳河之南画一弧线,则魏武帝西陵(曹操高陵)必在这弧线上或其两侧,且近漳河处(据前《魏都赋》注推测)。这个地方就是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至蔡村段。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东征高丽路过邺地时,曾亲为祭文在这里祭祀曹操。也证明曹操高陵是在邺地,不是在滏阳县(今磁县)地。
王明清《挥麈录》引北宋乾德四年十月“诏”有“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见下引),这说明北宋前期官方就知道曹操高陵的位置在漳河南的“邺县西”,方位与《元和志》、《魏都赋》注及曹操遗令一致。
5、元代的《河朔访古记》
元代纳新的访古笔记《河朔访古记》说:“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
这里的高平陵应为高陵,可能是古书在转抄过程中衍一“平”字。北宋熙宁五年废邺县,县城及近郊改称邺镇。邺镇以西并入安阳县,即今安阳县西北的北岭地区;邺镇及其以东并入临漳县。所以,这里说的曹操高陵亦是在安阳县西北的北岭地区,与以上诸书一致。
曹操高陵既然是“不封不树”,为何《河朔访古记》(简称《访古记》)说的又有墓冢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有些王朝曾要求各地对前代帝王的陵墓封土标识,加以保护而形成的。如《挥麈录》记载北宋乾德四年十月诏书就有:“祖宗朝重先代陵寝,每下诏申樵采之禁,至于再三。置守冢户,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具有无废阙,书于历子。”又说:“商中宗帝太戊葬内黄县东南,武丁葬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皆葬毕,在咸阳县界。汉文帝葬霸陵,在长安东南。宣帝葬杜陵,在长安南。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晋武帝葬峻阳陵,在洛阳。后周太祖文帝葬成陵,在耀州富平县。隋高祖文帝葬太陵,在武功县。以上十帝,置三户,岁一飨以太牢。”(陈长琦《曹魏高陵考古补议》)曹操高陵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封的土?或是曹操后人封的土?可以进一步研究。
“曹操墓”文物石牌
二、碑刻墓志的证明
已发现与曹操墓地有关的石刻文字并不多。从时间上来说,以后赵的鲁潜墓志为最早,其次是唐代的柏道墓志,碑刻是北宋时期的。它们都能证明曹操陵墓是在安阳县或安阳县西高穴村。
1、后赵《鲁潜墓志》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北岭北侧的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地,出土了后赵鲁潜的墓志。墓志志文说:“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1998年6月28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公布了《鲁潜墓志》全文。得到这一信息,学人为之振奋。有人来安阳观看墓志,并到西高穴实地考察,认为根据《鲁潜墓志》提供的数据就能找到曹操陵墓。但是遗憾的是鲁潜墓志并不是从鲁潜墓中出土的,也不知高决桥位于今高穴村何处,故鲁潜墓的位置无法确定,这就给寻找曹操陵墓带来了困难。但高决桥必在高穴村近处(决、穴同音),故鲁潜墓应距西高穴村不远,而曹操墓也应该在鲁潜墓的南边偏东地方,这就极大地缩小了寻找曹操墓的范围。所以鲁潜墓志的出土不仅证明了据史料推断的正确性,而且揭示了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西高穴村位于故邺城西南近三十里,并高出故邺城地面约33米,所以曹操陵墓在此地,既与曹操遗令基本符合,又与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一致。
2、唐《柏道墓志铭》
《柏道墓志铭》有云:“天宝五年三月······葬于邺县西南五十里平原礼也。左魏武陵,右天宫寺;前苍忙城,后衡漳水。”其中魏武陵即曹操高陵,衡漳水即漳河。因柏道墓的后面是漳河,柏道墓必在漳河之南。又因柏道墓东北距邺县城五十里,柏道墓约在今岳城水库大坝之南,即在安阳县伦掌镇东界,东临安丰乡。魏武帝陵既在其东,则魏武帝陵必在安丰乡境内。此墓志虽然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但却能给出曹操墓是在安阳县安丰乡内这一信息。若再结合《元和志》和《访古记》对曹操墓在“邺镇西南三十里”的记载,则曹操墓必在柏道墓东二十里处,这就到了东、西高穴村附近。可以说《柏道墓志铭》对确定曹操墓位置的价值仅次于《鲁潜墓志》。
3、北禅寺《经幢记》
北禅寺《经幢记》云:“相州邺县西陵乡高榆疃充北齐镇知盖酒商税······”《上步□记》碑亦有“邺县西陵乡维那陈”的记载。高榆今作高喻,在安阳县蒋村乡北部,其东北13公里安丰乡西高穴村有曹操陵墓西陵。高榆疃既属西陵乡,西陵乡必在今安阳县西北部,它可能就是以曹操西陵而得名的。这两则石刻是北宋时期的,因北宋林虑县(今林州市)东界有北齐镇,可知西陵乡为宋代乡名。北宋熙宁五年废邺县,其西部并入安阳县,所以西陵乡是在今安阳县西北部的北岭地区。西陵乡的这个位置亦可说明曹操陵墓是在安阳县西北部。
“曹操墓”挖掘现场的一角
三、考古发掘的验证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高穴一个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认定此墓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陵墓高陵(亦称西陵)。
1、西高穴大墓非曹操高陵莫属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说西高穴大墓是曹操高陵有6条证据。第一,从大墓的建筑材料及部分出土文物,断定此墓的年代是东汉末到曹魏时期的,与曹操埋葬的时间相符。第二,从大墓的形制、结构看,规格很高,墓主应当是王侯一级的人物,这只能是曹操。第三,大墓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曹操高陵位置一致。第四,出土文物中有“魏武王”的刻石铭文,与曹操死后的名份相同。第五,墓葬简朴,葬物多为日常用品,与曹操生前生活俭朴、提倡薄葬相吻合。第六,墓中一男二女,男性60岁左右,与曹操死时66岁相差无几。
从考古学角度来说,这6条证据都很重要。但一般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4条,墓中出土的“魏武王”石牌就说明墓中埋的是曹操。因曹操生前建立的是魏国,死后给他的谥号是“武王”,合称“魏武王”。且墓葬在邺下者,唯有曹操有这个名份,所以墓主人非曹操莫属,这是一条铁的证据。
2、对几个“质疑”问题的解答
有些人对墓中出土文物是否造假提出质疑,专家们一一作了解答。
有人质疑大墓中的“魏武王”石牌是不是盗墓贼造假后放进墓中去的?我想是不会的。盗墓贼是想自己“发财”才可能去造假的,而造假后又放进墓中去,难到是叫别的盗墓人取去“发财”吗?我想决没有这样傻瓜的盗墓贼。而考古人员和乡村干部更不会去造假,因为发掘时都有出土地层和新旧土质的记录,这些记录都经权威考古专家验证过,任何人都不具备这样的造假能力。
也有人说“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是曹操生前赠送给他人的,这个人死后埋到了自己的墓中。还具体说夏侯惇比曹操晚死几个月,曹操生前赠与了夏侯惇,夏侯惇死后埋到了自己墓中,所以西高穴大墓应是夏侯惇墓。这完全是空穴来风的猜测,毫无根据。曹操赠与他人东西,一两件还有可能,赠七八件就不大可能了。墓中出土了8件“魏武王”石牌,还有治头疼病用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曹操会把这些物件都赠与夏侯惇吗?!显然不可能。
还有人说历史上没有称曹操为“魏武王”的。其实称曹操为“魏武王”的史料有二十处之多。也有人说“常所用”、“挌虎”不是东汉用语。这是不了解历史上的语言情况,汉魏时期使用“常所用”、“挌虎”两词的地方都不少。又有人说墓中出土石牌上不应有“黄豆”一名,实际上东汉已有“黄豆”的称谓。这些问题都是质疑者没认真查阅史料的结果。即便是史书无记载,发现的文物亦可补充史书之不足。决不能以史书无记载,就轻易否定出土文物。
更可笑的是有人说他查了数十种字书,未见魏武王的“武”字左下部写作“山”的,写成山是今人造假误写的证明。其实汉代左下角写作“山”的“武”字并不少,只要翻翻著名的《张骞碑》和《金石大字典》就可见到,用不着查几十种书。很可能他就没查书,而是信口雌黄。
至于有人说曹操墓中应该有墓志铭,这是不了解墓志铭的发展历史。墓志铭在汉代只产生了雏形,志墓的文字极少。晋代逐步成熟,到南北朝时才定型,并大量发展。赵超著录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一书,收集的墓志铭较全。东汉194年的志墓文字只有6条,三国时期60年才2条。两晋139年35条,南北朝时期169年的墓志铭文就多达526篇,且文字较长。曹操时代基本无墓志铭,所以,曹操墓中没墓志铭是很正常的事。
也有人根据所谓的堪舆学即风水说,说曹操高陵不在漳河之南的安阳县,是在漳河之北的磁县内。此说并不科学。事实上,邺都的帝王将相有许多是埋在了漳河南安阳县的北岭(古称野马岗)地区,明代崔铣撰的《邺乘》在“野马岗”条下说:“岗下冢累累,皆葬王侯也。”已知北魏后废帝元朗、北齐皇帝高洋弘德夫人颜玉光、北齐丞相淮阳王和士开等数十位王公贵臣葬在了野马岗下,能说这里风水不好吗?古人曾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邙山就在黄河之南洛阳的东边,东汉的许多皇帝和将相重臣都葬在邙山地区,能说这里也不符合堪舆学说吗?漳河南的安阳县有许多曹魏邺都遗迹,特别是曹操挖的天井堰十二渠,所以曹操墓在安阳县是很正常的。
四、结论
历史文献的记载,碑刻和墓志的揭示,考古发掘的认定,三者如此吻合,相互印证,都说明了曹操高陵是在安阳县,而且是在安丰乡西高穴村。有人为否定曹操墓在安阳,煞无介事地说出土文物都是假的。即便这些人不承认出土文物,历史文献总不会是造的假吧,还能不承认历史文献的记载?实际上发现的碑刻、墓志和发掘的墓葬文物都是真的,一些人不懂得文物考古,又不去查阅史料,还装得什么都通,结果闹出许多笑话来。今日的学风在这些人那里真是江河日下啊!目前否定曹操高陵在安阳的人渐渐销声匿迹。安阳曹操墓经过近一年的磨难,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已被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这正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所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责编:岳岚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