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陆续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传统文化的形势越来越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的最新进展。虽然人们对国学的期望大多还未实现,比如孔子诞辰改为教师节、国学进入课程体系等还无结论,但儒学的春天确实已经到来,承认的和未承认的儒家们行动起来,拥抱儒学的新时代。
一、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确立了儒学的新时代
1、习总书记曲阜讲话。11月26日,习近平在曲阜考察完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后,意外带火了两本书。因为习近平在翻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总书记在座谈会开始和最后总结时都表示,他到曲阜是带来一个信号,那就是表明中央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足以令人感觉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习总书记五四讲话。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习总书记六一讲话。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儒学元素
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自由、正义、仁爱、包容、责任、厚德等儒家价值理念都赞成与人为善,与社会和谐相处,都要变“与自然为敌”为“与自然为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与繁荣”。儒学将应对现代社会的四大变化:人们对科技文化的偏向要转为重视社会——人文文化;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走向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文明、网络文明和金融文明的新时代;原始人也已经演化为传统人——政治人——经济人向现代——文化人转换;知识社会的分裂状态将会转化为智慧的管理,人的德性再一次在新的高度上被颂扬。每一个人都在与他人相处中完善自身,人不仅仅是智能实体,而是“智慧实体”,智慧实体具有极高的情商,很高的仁心、爱心、博爱心和菩提心。人人都要回归自然之家、精神之家和爱的家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决不能少了具有母体性、民族性和根源性,同时又具有普适性,和全人类的仁爱、正义、民主、自由、包容、责任、和谐等构成核心价值观。
三、时代呼唤儒学新发展
1、儒学主要理念研究和概括。主要理念有: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2、儒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西方道德文明为参照,走综合创新的致思之路,这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要求。儒学精华不仅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且真正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髓中,变成中国老百姓的日常行为举止,渗透到我们的体制机制中,与公平正义、文明、富强、自由、平等融为一体。
3、儒学要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新问题。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国经历几十年改革开放而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产生许多问题,需要儒学来解决应对。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与产业部门只关心GDP增长速度而忽视民生、安全、生态问题;重商主义泛滥导致欺诈横行、人性扭曲、道德滑坡。诸如沉溺于经济竞争而忽视道义、商德,学校教育中偏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人文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出现权力本位与官吏腐败、贪图享乐、不孝不敬等等问题,人们开始从根本价值观上去寻求解决之道,日益认识到提倡仁爱和谐价值观的儒家思想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人文素质、医治社会精神疾病的重要作用。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各界呈现出了对儒学的强烈需求,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儒学的新时期。另一方面,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
4、建设大同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也就是说,和平文化深入于中国文化的骨髓。儒家文化是一种秩序的和平论,表现在儒家的修齐论、和谐论、中庸论、仁爱论、大同论等一系列理论中。
四、儒家及其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1、建设儒家组织。中共十七大提出“新社会组织建设”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大命题,中共九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建设“精神家园”,并提出“重德进贤”之任务。儒家活动应该组织化,以国际儒联为总组织,以各地国学、儒家社团为地方组织,团结会员,组织学习,开展活动,为儒学文化复兴而努力。
2、参加政协参政议政。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等,佛教、道教代表以宗教界代表参政议政,建议儒家以社会组织界代表参政议政,把儒家的建议和意见带给国家,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目标。
3、促成经典教育进课堂。国学教育的实质是儒家经典教育,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国学教材主要有人大国学院“育灵童”教材、王财贵教材、陈杰思十大义理等教材,建议国学界继续向教育部呼吁,早日实现经典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近期可以组织十大义理教育巡讲,总结教学点经验,扩大十大义理教材的影响力。
4、民间国学教育应体系化。在国学教育还未进入体制的情况下,国学教育分为双休日、节假日培训和全日制私塾学堂书院两种。建议民间私塾学堂书院教育应形成系列化,如幼、小进私塾,中学进学堂,大学段进书院,形成系列教育,也可与教育体系实现互通。
5、培养专兼职国学讲师。国学教育三原则:政策、教材和师资。前两者具备了,师资队伍建设就尤显重要。现在国学研究者很多,但国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很缺。民间国学教师多为兼职,培养大批专职教师迫在眉睫。近日北京某书院教师虐童事件就体现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虐童,以儿童敛财是本人素质不高,与国学无关。
6、促进孔子诞辰成为我国教师节。孔子诞辰已是联合国确定的教师节,我国学者多次呼吁,《教师法》也将就这一条提出修改意见,但人大至今未审议,看来今年教师节还是原定日期。建议有条件的省级教育部门可以先行,可以与民间联办,也可以多省市联办孔子诞辰尊师重教纪念活动。
7、书院、文庙等成为儒家活动场地。各地书院、文庙不应只作为文物旅游景点,还应为国学文化活动服务,提供办公、研讨、礼仪、讲座等活动场地。儒家活动才是书院、文庙的灵魂。
8、春秋两祭至圣先师常规化。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清明和诞辰祭祀至圣先师应该常规化,通过仪式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9、加强礼仪教育。儒家文化体现在“内仁外礼”,礼仪活动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尝试开展中华汉服满月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寿礼、祭礼等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载体。
10、促进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组织还应积极走出去,配合孔子学院工作,除了语言传播之外,重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广泛深入交流,融合发展。
近日,高考前,陕西某中学高三学生因撕书被老师批评竟群殴老师,老师尊严扫地,做人教育严重失误。这一事件更说明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做人教育,是人文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余力学文”。“首孝悌”“五伦教育”才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儒学的春天已经到来,儒家、儒者、儒生们行动起来!
2014年6月19日晚与纺织城为兰州国学研讨会撰写
韩歌子,西安81中学教师,民进会员,作家、诗人、国学传承者。兼任陕西省国学研究会传承部部长,西安长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负责下设长安宗亲会、长安汉服会、长安弘文馆,创办《三秦国学》16期),西安孔子学院副院长,西安中和书院传承部部长等。从2008年起组织过多次清明、孔子诞辰祭祀纪念活动,西安灞柳节、中华母亲节、西安唐诗节、楼观大讲堂、长安国学论坛、汉服春晚、西安国学联谊会等活动,撰写国学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