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江县官坂镇下濂村一间近百年的低矮木屋里,住着一家三口:70岁的刘尧金依姆、瘫痪在床的陈裕武和他11岁的儿子陈财东。
由于刘依姆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靠药物维持,陈裕武每月至少需要300多元的医药费,这名黑瘦的小男孩,从小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10日,记者走进这个贫困的家庭。
爸爸瘫痪在床,妈妈狠心离去
陈财东现就读于下濂小学五年级,下半年将上六年级。他原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却因爸爸的病情,使他无法像同龄人那样过上幸福的童年。
爸爸陈裕武是一名退伍军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湖北武汉的工地上做泥水工。
1995年7月,陈裕武感到腰部疼痛,开始他并未在意,疼痛逐步向大腿两侧延伸,他去买了些止痛膏贴了,但没有效果,后又吃了些止痛药。拖了两年后,见病情越来越严重,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只好就医。但因妻子没有工作,家中一下没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回到福州进行保守治疗。
2003年7月,妻子林某见他病情不见好转,竟不辞而别,扔下他与年幼的儿子,至今音讯全无。
陈裕武强忍着病痛和妻子离去的忧伤,来到福州空军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他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必须立即施行手术,否则将面临截肢。
陈裕武一听,如同晴天霹雳。他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借了7万多元,但这只够做一条腿的手术。
没有钱,就只能先做一条腿的手术。随后,医院为陈裕武施行了右髋股骨头置换术。
为了节省治疗费用,当听说河南一家医院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疗效后,去年10月,陈裕武在亲友的帮助下到河南治疗,但效果不佳。
5岁开始,站在板凳上洗碗
见到记者到来,11岁的小主人陈财东搬来凳子礼貌地招呼记者坐,然后去倒茶。“吃西瓜!”记者一落坐,财东又将姑姑送来的西瓜切好端上来,拿出一块递到记者跟前。
看着孩子懂事的像个小大人,陈裕武激动之余,眼睛有些湿润。
据介绍,由于其妈妈林某出走,从小,财东就为家庭分担起了负担。
今年70岁的奶奶刘尧金患有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天天药不离身,陈裕武又常年卧病在床,陈财东从5岁开始就做起了家务。由于营养不良,他长的十分瘦小。洗碗不够灶台高,他就搬来小凳子,站在凳子上洗碗;爸爸腿脚不方便,他端水送饭,帮助擦洗身子,倒大小便,刷马桶;家里的自来水停水了,他就到村里的古井去提水,提不动,就一次提小半桶。如今,扫地、洗衣、买菜、劈柴,他样样在行。
陈裕武说,自从自己生病后,儿子从不出去玩。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守在他的床边做作业,以方便照顾他。有时候学习方面不懂,就一路小跑去问村里的同学,问完后不敢久留,立即跑回家。
刘尧金告诉记者,一次,自己晚饭后不舒服,财东便主动说跟她睡。睡到次日凌晨,她感觉病情加重,讲话都很困难,便将孙子推醒。财东翻身下床,急忙跑到爸爸房间告诉奶奶病情,然后一边哭一边摸黑跑去找村医。
村医找来了,财东又跑到相邻的塘边村找姑姑陈裕钗。经过多方努力,刘依姆顺利抢救过来,当她听说孙子在去找村医和姑姑途中不慎摔了两跤,看着擦伤的左脸和膝盖后,她心痛地掉下了泪水,而财东却抹干眼泪,笑了。
想去打工,减轻家里负担
这个三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民政部门每月发放的共180元的低保金,这点钱连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都十分艰难,更别说刘尧东和陈裕武的医药费了。
就在记者采访时,陈财东的奶奶刘尧金从口袋中摸出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瓶子,这是一瓶天津“速效救心丸”。老人倒出3粒放进口中。医生交代每天应吃3次,每次5至6粒,但老人舍不得吃,每天仅吃五六粒。有时候病情复发了,才多吃一两粒。老人说:“12元钱一瓶,太贵了!只好省着吃!”
看着家里的境况,长期卧床的陈裕武也曾想不开,但看到年迈的母亲和懂事的儿子,他又一次次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是有六七万元钱,我的左腿就可以动手术了!我一好起来,就可以去打工,让孩子安心上学了!”陈裕武感叹道。
看到爸爸说到动情处眼含热泪,坐在边上的小财东又开始安慰起来:“爸爸,你要坚强,你的病会好起来的!”
这几年,由于家境贫困,财东从不问爸爸要零花钱和压岁钱。今年春节,2个姑姑每人给财东100元压岁钱,财东来到陈裕武床前:“爸爸,你伸出手!”陈裕下伸出右手,财东将2张百元钞票郑重地放到他的手心!”裕武心里一酸,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陈裕武说,每当失落悲伤之时,看到儿子懂事的样子和安慰的话语,他的心里既难过又幸福。
说起陈财东,从县供电局退休的邻居林富灿十分感动。他说,财东曾找到他,希望他帮助介绍个活,好去打工赚钱给爸爸治病。“这么小,怎么能去打工?再说也没地方要啊!我就劝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让爸爸和奶奶失望。”听到这话,财东坚定地点点头。
“叔叔,你帮助我爸爸治病吧,你要我干什么都行!”财东跟记者说话的语气像个大人。
记者看到,财东简陋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组合柜油漆脱落,木头的碎屑开始掉落,电视柜是用木板订起来的,房顶2处漏水的痕迹清晰可见。(记者 张铁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