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我国锰工业的设备装备、生产工艺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世界锰工业中不但是生产大国,而且是生产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中国锰业技术》的序言中写道
宁夏天元锰业的每一项技术进步,哪怕是小小的改进,都推动着世界电解锰行业的整体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院段宁
近几年世界金属锰工业发展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年产20万吨金属锰企业——天元锰业的诞生。
——中国锰业技术委员会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谭柱中
宁夏天元锰业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解金属锰材料生产基地,资产总额为209.8亿元。天元锰业下辖宁夏华夏特钢有限公司、宁夏万隆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8亿元)、略阳鸿嘉矿业有限公司、中宁县丰和实业有限公司等9个子公司,现有员工2.6万人。
天元锰业建立了产学研用“科研联盟”,图为全国电解金属锰厂长(经理)
联谊会秘书长曾湘波与中南大学教授一起探讨
记者5月15日来到位于宁夏中宁县石空新材料循环经济园区的宁夏天元锰业公司采访,只见满载原料和产品、挂着各省区牌照的大货车排队进出,生产有序而繁忙。
记者在现场看到,年产60万吨电解金属锰的三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第一阶段30万吨生产线将于年内投产。三期工程投产后,宁夏天元锰业金属锰产能将达到80万吨。
当前,天元锰业以20万吨的年产能占据着世界“锰老大”的席位。那么,80万吨又是什么概念呢?记者采访了全国电解金属锰厂长(经理)联谊会秘书长曾湘波。
“如果天元锰业的年产达到80万吨,意味着占据世界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曾湘波说,宁夏中宁,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属锰生产基地。
有人不禁要问,此产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是否和很多中国企业一样,存在“大而不强”的尴尬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中国锰业技术》的序言中写道:“我国锰工业的设备装备、生产工艺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世界锰工业中不但是生产大国,而且是生产强国。”
10年来,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我国电解锰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其金属回收率和电流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当前,宁夏天元锰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在全球金属锰行业中是最好的,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 中国锰业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谭立群如此评价。 科技引领:创新造就核心竞争力
“没有技术创新造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天元锰业在内的中国金属锰行业也都走不到今天。”曾湘波说,10多年来,中国电解金属锰以其国际竞争力迫使日本CDK、TOS,美国埃肯等众多竞争对手关门停业。
“中国电解锰行业的胜出,是竞争力的胜利。美国曾对中国电解锰发起反倾销投诉,最终我们打赢了这场反倾销官司。”曾湘波亲历过这起诉讼,我们的耗水量、综合电耗等关键指标要远远优于国外水平。
作为新的领军企业,天元锰业每吨产品的综合电耗低至5580度,比国外同行业要低3500度以上。
走进天元锰业的生产车间,从电解锰原材料——二氧化锰矿石进入粉碎环节开始,经过十几个环节的淬炼,生产出纯度超过99%的电解锰。
“天元锰业技术创新是从原料瓶颈的突破开始的。”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谭立群解读说。
世界锰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非、乌克兰、加蓬、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是个贫锰国家,且锰矿石品位很低,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和贵州,即“锰三角”一带。
单纯从原料角度看,远离锰矿的天元锰业没有任何优势。事实上,天元锰业一开始的确不被业界看好,其中也包括“锰业大佬”谭柱中:“宁夏中宁周边不产一吨锰矿石,原料和市场都在几百公里之外”。
此言不虚,宁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三四家金属锰厂,除天元锰业,其他的都在很短时间内消失了。
宁夏天元锰业将视线转向了品位更高的国外矿石。
国产锰矿石属于碳酸锰矿,可以直接和硫酸反应,在工艺上较为简单。而国外锰矿石大多为二氧化锰矿,需要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同时,国外锰矿石的含铁量是国内矿石的三到五倍,除铁也是一项技术性瓶颈。
天元锰业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用”技术联盟,经过艰苦攻关,在全国首次成功研发出领先的还原焙烧工艺。“我们自主研发的除铁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使原来生产一吨金属锰120元的除铁成本,降到现在的不到6元钱。”天元锰业有关技术人员说。
关键技术的突破,便意味着市场的逆转。
同样是提取1吨金属锰,国产矿需要七八吨矿石,而进口矿只需要3吨——原料劣势因为技术的创新而转化成了优势,大量高品位矿石漂洋过海源源不断进入天元锰业的原料堆场,成为成就“世界锰都”的重要条件。
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反馈,让天元锰业更加执着于创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南大学、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成为这个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支撑。
经过技术攻关,酸雾吸收塔、氨气收集处理设备等均系行业内首创。
目前,一项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天元锰业合作研发的电解车间自动化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投用后可以使用工数量减少40%,一年半时间即可收回成本。此外,还有近10项技术合作项目正在研发中。
万隆新材料:稀土彩钢板填补国内外空白
在天元锰业厂区,一个长达1.6公里的现代化车间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由天元锰业注资18亿元人民币成立的宁夏万隆新材料公司实施的100万吨稀土彩钢板项目,目前一期工程正在进行试生产。
据了解,该项目投资87.8亿元,以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外不锈钢连续着色生产领域的空白,已获国家9项发明专利。
稀土彩钢板生产工艺在不增加钢铁产能的前提下,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着色技术,通过“冷轧-着色”短流程生产工艺,提高彩钢生产效率,实现了不锈钢主体与着色一体化。
目前,这种彩钢板生产工艺尚属国内首创,实现了不锈钢材料色泽美观与安全防腐性能的有效结合。项目具备节材30%、自动化节能、废气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等特点,属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项目。
项目达产后,年新增工业总产值280亿元,新增利税39亿元,为社会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产能30万吨的一期工程(总投资34.6亿元)已完成投资32.58亿元。
彩钢板的成功生产与普及应用,将使色泽单一的不锈钢产品升级换代。色泽艳丽、柔和雅致、光洁度高的“彩色不锈钢”不仅可以应用在建筑领域,体现其耐腐、防水等安全性能,也将被加工成精美的餐具、表链、保温杯、电梯壁、电视墙等,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上午7时,中宁县城华诚首府小区门口,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的农民王银霞和工友们坐上通勤车,准时前往位于县城北山的天元锰业厂区。
确切地讲,王银霞已经不能称为“农民工”了,在园区打工挣够钱后,他在中宁县城买房安家,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王银霞告诉记者:“娘家的,婆家的,总共有9个人在天元锰业上班,平均每人月工资5000元,加上年终的福利,一年下来,全家人从企业拿回超过50万元。”
王银霞的老家是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同样来自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的祁平说:“在老家,如果不是退耕还林政策,恐怕还有人得饿肚子,生活没有希望。”
祁平是去年新到天元锰业镍铁厂的操作工,月工资4800元。“除了开销,一年能攒下四万元。”
去年六月,32岁的祁平第一次去银行开户存钱,“怯生生的,但是很激动,很有面子。”祁平回忆起来仍心潮澎湃。
王银霞和祁平,在宁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务移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一部分生活在不适宜生存山区的群众搬出大山,成为产业工人,进而在城市落脚。
天元锰业所在的中宁新材料循环经济园区,是宁夏第一个扶贫产业示范园。中宁县为这些劳务移民子女的就学开辟了绿色通道。王银霞的13岁的儿子陈云磊通过这种绿色通道到了中宁七小就读。去年9月,7岁的女儿陈云瑞也从幼儿园到了中宁九小。
目前,天元锰业共有员工2.6万名,其中40%以上来自宁夏中南部贫困带,以及周边省区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
据了解,到今年7月,天元锰业的职工月均工资将超过五千元,每月发放工资过亿元,预计今年工资支出超过12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中宁县新建商品房一半以上被这个企业的职工买走,一些人还买了私家车。
细雨微朦中,驱车行驶在天元锰业厂区,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
投资81.97亿元的30万吨电解金属锰技改项目、以废渣为原料的2×4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80万吨石膏制酸及尾气余热回收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中;
投资90.8亿元的10万吨锰酸锂、1亿支锂离子电池项目已完成可行性报告编制,进入立项、环评、安评阶段。
天元锰业以锰为主,循环补链,向高端产业延伸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这里的一举一动,将影响着世界电解金属锰行业的走向。
天元锰业职工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加入天元有盼头,买房买车不用愁”。
相信随着企业的壮大,这里将承载起更多贫困群众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