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致富,做农民楷模 扶贫济困,写道德文章
熊礼富
“一个组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就不错了”!堰塘寨村四组的群众是这样评价赵起友的。在边远、贫瘠的石旮旯土地上,他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养殖大户、农业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和资助下,号称穷山恶水的民族村寨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2007年,他被县委政府评为十佳劳动模范。
带头致富,做农民楷模
堰塘寨村四组又叫斜台,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现年50多岁的白族农民赵起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山村。他务过农,打过工,办过煤厂,当过村干部,年近花甲的他,最美好的岁月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正宗的解放牌”。在他发展农业生产的40多个春秋里,他风里来,雨里去,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年平均收入6万多元,成为了全乡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自己虽然致富了,但他看到乡亲们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看到自己的村里没有公路,什么活都是人背马驮,赵起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水、电、路早日通组,赵起友不知流过多少汗水。首先是自己个人垫付集资款7000多元,又贷款5000多元,帮助群众实现用电的梦想;在按通自来水工作中,他也先后垫付7000多元,圆了群众的用水梦。水通了,电也有了,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7年开始,他便组织群众开始修凿通组公路,陆陆续续的修了近10年,投工10000多个,但毕竟人力有限,要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宽敞的公路谈何容易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条盘山小马路到是通村了,但车辆还是不能通行。在修路的过程中,他主动向群众调解土地,在修路无偿占用自己的土地的情况下,他还用自己的土地赔付给其他群众。去年,他清楚的记得,购买了5000多元的煤炭运到村口,用2000多元请人背都没人干;购买水泥运到村口,3元钱一包都没人愿意背到村里,看到群众生产生活成本的加重,这更加激发了赵起友带领群众修路的决心。今年,乡党委政府投入近2万元,租用挖土机等工具,把4公里的小马路变成了大车路,终于圆了村里的通路梦。赵起友不仅为群众通水、通电、通路过程中功不可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他也是社会的楷模——
扶贫济困,写道德文章
30多年来,他先后把三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和一个“憨包”接到家中,承担起一个做儿子和父亲的义务和责任。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张饭桌旁,构建起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和睦美满的家庭,使这一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情浓于血的人间真情,“孝”和“爱”在赵起友的身上得到了深化和开拓。
前几年,有两位老人含笑离开了人世,他没有向政府伸手,自己出钱将其安葬,邻居们前来帮忙,他并没有收一分钱的礼。在外投资办厂的儿女想接他去享福,他相反把儿女叫到身边,告诉他们:“家里还有一个近80岁的孤老人,我要给他送终。还有一个30多岁的憨包,我放心不下。将来有一天我走了,你们要代替我照看好憨包,我到了阴间才放心。”儿女们含着泪把父亲的嘱托深深地铭刻在了心上。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这几个五保老人总算能过上真正的生活,给社会减轻了负担,为年轻人作出了楷模。在村里,凡是有人因为财产、赡养老人等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都喜欢用他来作例子,教育别人。当问起他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家里共同居住时,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是在“修阴功做好事”。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他只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社会和谐的乐章。正如他的2007年度颁奖词中所说:“是你,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彰显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的一颗赤子之心,为荒漠的心田注入了无限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