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河西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科学发展纪实
发表时间: 2009-04-22来源:


改革开放结硕果 河西面貌换新颜 

刘铁项 刘青山

      【和谐中国网hxzg.net河南报道(刘铁项 刘青山)】河西村位于灵宝市故县镇南部,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全村共8个自然村, 10个村民小组, 656户,总人口 2600人。党支部下设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3名,村两委由9 人组成。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 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历史的原因, 以农为主的河西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都居住在人均不足5 平方米的草房或土窑洞里,土木结构的瓦房极少;耕种土地靠畜拉犁,有的用镢头刨;水利设施落后,除了沿河的377亩耕地可以水浇外,其余90%以上的耕地全是旱地,一遇干旱欠收。交通运输条件更是滞后,山里运输靠人扛畜驮,山下运输除了架子车外,没有一辆汽车;学校教育处于后进地位,8个自然村虽有6 所小学,由于教学设备简陋,教师水平低下,教学质量极差,全村在30多年内培养不出几个大学生,更谈不上科技兴农;村办企业很少,山里的丰富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到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只有55万公斤,除了留作种子、饲料外, 人均不到55公斤,全年人纯收入不到250元。
      改革开放30年来,河西村两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强村富民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全村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1990年席文学同志上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干群摸爬滚打、大干快上,我村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村民收入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村域秩序更加稳定,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使昔日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如今豫西农村的排头兵。河西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农村小康示范村”、“全国计生协会先进集体”、“全省‘五好’村党支部”、“ 河南省中州新村”、“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河南省文化产业村”、“ 三门峡市五好村党支部”、“ 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三门峡市生态村”等100余项荣誉称号。2000年4月,村党支部书记席文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具体措施及做法:
      一、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党群干群关系全面融合
      始终将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以创建“五好”支部为目标,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了廉洁自律和群众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行“两推一选”,交叉任职,把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的致富能人选进村组及企业班子,保持了村级班子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激发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成为思想觉悟高、致富本领强、带富能力强的模范。三是以民主管理为核心,切实加强农村民主化管理进程。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定完善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度,将财务公开向村民小组延伸。四是实行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经常就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使村两委的决策更加切合实际, 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加强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紧紧抓住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果、牧、 药等特色农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全村利用沟坡地发展中药材1875 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业,全村猪存栏1600头。引导群众发展大枣、核桃、黄桃、澳洲青苹、杜仲等,全村小杂水果面积达1900亩,苹果1100亩,杜仲500亩。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行“猪——沼一一果”模式,发展沼气池46个。目前,全村林、果、牧、 药等多业并举中格局已初步形成。投资380余万元实施了北沟大坝涵洞工程和东大渠引水工程,新造耕地300亩,铺设地埋管道, 实施喷灌,增加水浇地1300亩。依托区位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发展运输、餐饮、服务、娱乐等第三产业,投资兴建了河西商贸一条街,投资500余万元建成集餐饮、住宿、购物、医院、舞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全村共有运输专业户208户,大小车辆300余辆,商店 26家,饭店16家,旅馆3家,文化娱乐场所2家,第三产业年营业额达55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500人。将旅游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村民三产收入的后续产业,强力开发汉山旅游,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成立了“灵宝汉山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制作开通了“河南汉山旅游区”网站。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汉山的知名度明显提升。汉山旅游开发被三门峡发改委立项,申报的“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已获省林业厅批准。2007年以来,对汉山旅游区道路进行拓宽、整修、硬化,已修成进山车路3公里长、6米宽的水泥路。同时修建汉山石台阶道路4000多米。汉山“王莽撵刘秀传说”被省政府首批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中国小康公益积金联合建设的河南汉山书画碑林园项目全面起动,已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前景很好。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工业企业,集体经济总量持续扩张
      围绕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村先后成立了河西农工贸总公司、建起了三门峡栖瑞陇电器公司、汉山饮品公司、恒源铁粉厂、永兴干磁粉厂、胜利铁粉厂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三门峡栖瑞陇电器公司管理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首批通过了国家“CCC”认证,取得了国家进出口经营资格证书,并成功进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建筑市场。汉山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牌矿泉水屡获国际国内大奖,畅销省内外,被西北航空公司指定为航空配餐专用饮品。一批基础骨干工业的建成投产,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了后劲,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强的牵动力和辐射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
      按照“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雅、适宜人居”的思路, 邀请有关部门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村先后投资1000万元硬化拓宽村主干道路、街道及巷道 10余条,安装高标准路灯175盏,对所有街道、巷道进行了绿化; 统一规划,在村中心位置规划建设安居住宅小区,分步解决居住在偏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目前,已建成别墅64座,村民住宅楼4栋80户,每户村补贴达3万元;投资800多万元,兴建提水工程,铺设自来水管道,使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矿泉水;投资300余万元 建成了花园式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全省首家村级有线电视差转台,安装了3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和通讯信号接收站,电话入户率达90%,电视入户率达100% ,电脑入户率达20%;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标准一流、功能齐全的文化苑,并配套建成灯光球场和拥有1万余册图书的新农村书屋;投资 600余万元建成的熙园公园,总面积2.33万平方米,其中人工湖 1.33万平万米,并建有亭台楼阁和多处人文景点,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社会事业,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除建成高标准卫生室外,还十分重视医务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多次安排外出进修学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村每年出资近2、6万元为全村2600口人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手续,参合率达到100%; 深入实施“计生小康工程”,村连续多年无早婚、早育和计划外生育;建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村每年拿出20万元,对全村军烈属、五保户、老干部每人每年发放300—500元的补贴,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40—600元的养老金; 每年对全村所有教师及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一次,对退下来的老干部,村里将其反聘到村办企业或纪检组、理财组任职,有效发挥了他们的余热; 对本村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新录取一本、二本、三本和大专的大学生分别给予10000元、5000元、3000元的奖励。 村里将部分荒山、荒坡以最优惠的价格承包给贫困户,为其脱贫致富提供方便;实行垃圾定点堆放,成立了专职环卫队,每天集中清理垃圾,全村环境状况持续好转。今年6月份以来,在全村开展了以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新建垃圾池15个、垃圾处理场1个,修建花池113个,涂白美化墙壁 4万平方米,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卫生评比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定期排查化解矛盾,加强治安防范措施,建立暂住人口协管站,将所有流动人口的信息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全村多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六、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和谐文明新风,群众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为弘扬倡导和谐文明新风,提升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村电视台开辟了“河西新闻”、“先锋谱”等栏目,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法律、科技和致富信息,邀请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为群众讲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理论修养和致富本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妇女禁赌协会的作用,从2000年起,每年举办集体婚礼,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活动,倡导村民争做“尊老敬老好儿女、和睦恩爱好夫妻、教子有方好父母、互敬互让好婆媳、团结互助好邻居”。2000年以来,全村共举办13届集体婚礼,187对新人参加了集体婚礼,对参加集体婚礼的本村青年各奖一台29英寸的彩电和部分科技图书,累计为群众节约资金300多万元;2005至2008年,村已举办了4届“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共对40 名“好婆婆”和 37 名“好媳妇”进行了表彰;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村级公墓,对去世的老年人召开追悼会,弘扬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伦理教育, 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各村民小组都组建了锣鼓队和秧歌队,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每年邀请知名剧团到村里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5. 12汶川大地震后,河西村广大干群共向地震灾区捐款62398元,充分展现了河西人的崭新精神风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河西村发展的今天,改革开放30年来,河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是1978年240万元的54倍,农民人均纯7500 元,是1978年300元的24.8倍,这些可喜成果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得民心,顺民意,得益于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虽然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改革仍处在关键阶段,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我们将通过8年时间,到2015年,将汉山旅游景区打造成知明度较高的省市名牌生态旅游景区。努力在两年内边远村民搬迁并居、土地有序流转、规模养殖、发展沼气,实行集中供气等工作任务。

  展望未来,前景更美好,我们信心十足。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饱满的热情,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实现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共同开创河西村更加美好的明天。(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