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金句公益广告缘何在深圳广受关注
发表时间: 2011-08-19来源:

  漫画:颜庆雄

  引子

  从深圳的公交候车厅到地铁各线路,从东门老街到华强北,从滨河路到南坪快速,在人们经常流连驻足的地方,4000多条《论语》金句做成的公益广告牌点缀其中。公益广告牌刚一推出,就得到市民热烈的反应,在深圳这个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论语》金句以别样的风情、轻松温暖的格调,在市民心田吹起思想的涟漪。这些街头广告何以引起如此反响,本期“思与辨”邀请专家进行分析。

  主持人: 王付永 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 宾: 钱小鱼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唐开红 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

  李心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

  信息社会“信息过量”的逆向选择

  主持人:《论语》金句五大系列共4000多幅公益广告覆盖深圳全市,所起到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原因在什么地方?

  李心林: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传播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组织通过一个或更多的机器的帮助,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被送到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那里。当然,分散到什么程度?异质到什么程度?组织要复杂到什么程度?主要是看传播的内容,至于道德说教的传播路径,言传身教、街头公益广告等形式则更容易起到相应的作用。可看、可感、可触让这些说教和我们的生活结为一体。

  另外,据日本一家研究机构披露,现在信息生产正在以一种比信息消费快四倍的速度在增长,我们正在创造一种“信息过量”。随着我们进入后工业时代,新闻、数据及娱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产品。成千上万的杂志、几百个频道的有线电视系统图、成打的广播电台、成千上万本图书、印刷与电子报纸、电影录像、直播电视、网站等等传播工具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同质化让人们出现了对传播资讯的疲劳。街头公益广告传递伦理资讯的成功,是信息社会中超负荷状态下对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逆向选择的结果。

  唐开红:除了遵循传播的规律之外,我以为《论语》金句风行的原因还要归之于深圳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契合上。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对人文教育普及的需求是急迫的,三十多年经济版图扩张的同时,也为道德之树的成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经验语言”才能走进语言本质

  主持人:那么《论语》金句得以关注的背后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钱小鱼: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是:“语言是存在的家”,浓重的家园感的渴望、千里之外沧桑的漂泊感、深圳的移民社会特征是《论语》金句有如此生命力的沃土,“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们在先贤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了温暖、体验着陌生人之间熟悉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些金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连接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一条无形的纽带。

  唐开红:实践性是中国哲学的特质,《论语》不是学术研究的书籍,它本身就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论的语录,和长篇累牍的对《论语》的微言大义的解释不同,这次《论语》金句以街头公益广告的形式复活了《论语》,散发着浓浓亲情味的这些语言得以热捧就不难理解。

  从语言的本质来考察,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被需要的程度。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深圳也要有适合自己的语言体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三十年前应运而生,现在遍布全市的《论语》金句则在和物质相对立的方向上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潜在的幸福之门。

 君子何以“畏圣人之言”

  主持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是不能无所畏惧的。因为人在人欲物欲的诱惑面前,理性和自觉还相当脆弱、薄弱。人们只有敬畏圣人之言,点缀在城市各处的《论语》金句才能够真正闪光,那么如何实现人们对“圣人之言”的敬畏?

  钱小鱼:古时候人们对《论语》的各条语录为什么那么敬畏?我觉得主要是《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这种思想让爱讲面子的中国人十分在意。圣人之言不是个体行为的自觉自制和约束,而是社会代表性意志对普通大众行为期望的体现。只有作为社会代表性意志的体现,才有畏圣人之言的可能,所以对基本的道德准则的广泛认同感和践履意识是圣人之言具有威慑力和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审美的基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只有大家对这条语录有广泛的共识,人们才会争相效仿之,才会真正走进这条金句的本质,从中吸取道德的力量和收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审美情趣。

  关于《论语》的耻感思想中的耻辱观,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耻”字16次,“耻辱”1次。举一个例子,孔子提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耻辱感和耻辱观的丧失是人们对“圣人之言”缺乏敬畏的根本,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强化人们的这种耻辱感,类似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比如从小就要开始对传统文明礼仪的教育,在人们幼小的心灵里就要灌输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光荣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让孩子们感到什么都是无所谓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人之为人的底线都无所谓,这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将是“畏圣人之言”的大敌,那么不管我们的教育在升学率上如何成功,最终还是要走向失败的。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