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七一”前重访革命圣地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之际,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前夕,在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的时刻,记者重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著的精神追求,它好比一面面越磨越亮的宝镜,屡经考验,历久弥新。
上海:面貌日新月异,凸显“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
中共一大会址的外观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6月4日摄)。这是一处朴素的上海石库门民居,青砖黛瓦镶嵌西洋雕花。历经88载风雨沧桑,推开沉甸甸的乌漆大门,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乌漆大门前,几乎能触摸到历史的沧桑,而放眼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又鲜明地感受到,创新是这个城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上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创新。而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向来是党最重要的品格之一。”华东师大历史系主任余伟民说。
从党诞生至今,这种锐意创新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上海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实验在这里展开,上海也由此步入飞速发展的轨道,面貌日新月异。
今年6月17日,上海正式公布“户籍新政”细则,这一全国户籍改革的“破冰”之举,将有利于上海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余伟民说,在党60年领导国家建设的历程中,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制度创新一直是克服困难推动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
井冈山:践行科学发展,凸显“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资料图片:2008年10月7日,朱毛红军会师80周年纪念大会在江西井冈山举行。新华社发(刘晨 摄)
6月22日,井冈山。在留下毛泽东、朱德足迹的“红军挑粮小道”上,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一群学员汗流浃背地走着。体验着党的革命传统,这些来自全国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有许多感触。
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陆俊华说,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务实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升华,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最新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思路和办法也必须改变,要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调整策略措施。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问世的时代背景。”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孙新军说。
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多位学员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井冈山本身就是个生动的例子。这里没有盲目上马工业项目,而是主张“从红色走来,向绿色走去”。2005年,行政中心整体搬迁至山下,为生态保护创造条件。去年末,随着首批旅游观光车投入使用,所有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都不准再进入核心景区,井冈山成为江西省首个交通环保景区。通过努力,井冈山拥有了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7000公顷次原始森林,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面提升。
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杨力强在学习体会中写道:“今天,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都引人深思:中国发展该向何处去?我们不反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结果只能是机械的西化。我们汲取世界上一切有益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来。”
延安:直面困难挑战,凸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资料图片:游客在延安杨家岭革命纪念地的毛泽东巨幅画像前留影(摄于2008年10月18日)。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延安精神”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百折不挠。
“回顾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程,尤其能体会什么叫‘百折不挠’。”延安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春景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终点,党在革命遭遇低谷时被迫长征,历尽磨难却没有被打垮,在延安又获得了新生。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延安的革命火种没有枯萎,反而在《南泥湾》的歌声中愈发朝气蓬勃。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失而复得,再次生动诠释了“百折不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今天来到延安,同样能够见证这一顽强精神。陕北向来以发展条件艰苦而闻名,但老区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延安是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一棵小树要想成活,必须经过3年的不断呵护、定期浇水,10多年才能长到一人高。为了节省每一滴水,老区人给每棵幼苗都挖出一个夯实的小坑,一面山坡远看去就像一面开凿了无数佛龛的巨墙,这样的绿化奇观举世罕见。
通过不懈努力,“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在卫星拍摄照片上,吴起像一片绿叶镶嵌在黄土高原。看到满眼的青山秀水,早年曾目睹陕北荒凉贫瘠的人们无不惊叹。
45岁的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党委书记刘刚,是刘志丹烈士的本家侄子。他说:“作为烈士家族的后代,我对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深有感触。搞好农村工作也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沉得下去、吃得下苦,才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依靠无数坚忍不拔的建设者,近年来延安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延安正在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和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
“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财富。”刘春景说,“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曾遭遇很多困难挫折,党永不屈服,百折不挠,以无比坚强的勇气和意志直面困难,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继续弘扬这种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西柏坡:牢记基本国情,凸显“两个务必”的清醒精神
资料图片:2009年5月25日,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展示一面巨幅国旗。当日,国庆60周年献礼歌曲《国家》MV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举行了首映礼。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6月的西柏坡阳光明媚,满目青翠,来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已成为后来者重温革命传统的圣地。
60年前,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年,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同志来到西柏坡。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面对土墙泥顶的庄严会场,重温“两个务必”的精神。他强调:“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在西柏坡,半个世纪前的一则往事让记者感动不已。1958年,为根治水患,中央决定在西柏坡建造水库,革命旧址“中央大院”和田地家园将沉入水底。尽管失去了家园,西柏坡百姓却拒绝外迁安置,因为家可以外迁,“中央大院”却不能外迁。他们的行动再次令世人震撼:面对大水,他们顾不上拆迁自己的房屋,却将革命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都不少地拆下并运到山上,他们要用双手再建“中央大院”。
1997年,这个故事被编成现代评剧《西柏坡》搬上舞台。主角扮演者、著名评剧演员袁淑梅说,西柏坡干部群众保护的不仅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具有永恒价值、必将传之后世的精神。这种精神时时提醒我们: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仍不能盲目乐观。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对这一基本国情,必须有清醒认识。
北京的一名高中学生在西柏坡纪念馆的留言中写道:“骄傲足以毁掉一个天才,过分耽于物质享受会使人丧失信念。西柏坡,让我找到了一生的精神支柱。”
石家庄市社科院院长肖力说:“革命圣地的精神遗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同时代的人们会赋予它们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基本取向总是一致的。无论什么时候,重温这些内容,都会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记者:李柯勇、储国强、王文化、肖春飞、周伟、董智勇)